近日有消息稱興業數金將要回歸母行,更早之前中銀金科也傳出類似消息。記者向多位業內人士求證,確實已經有部分業務和人員回流到母行,但有知情人士表示中銀金科所謂的“回歸母行”僅是部分業務的回歸,仍有業務獨立運作。結合公開信息來看,兩家科技子公司也仍在對外獨立展業。12月初,中銀金科發布一則招聘信息,涉及系統運維工程師、數據庫運維工程師、硬件環境工程師等13個崗位,除技術類崗位外,還包括人力資源、審計、財務等職能類崗位。興業數金也仍通過公眾號等渠道宣傳近期落地項目。自2015年11月首家銀行系金融科技子公司成立以來,科技子公司的發展已歷經9個年頭。當初設立科技子公司的初衷是在服務母行的基礎上向同業輸出,但歷經多年發展,服務母行仍是絕大多數科技子公司的營收來源。有分析人士指出,回歸母行可能與市場環境變化和業務發展需要有關,此外在母行統一管理下,也能夠更好地遵循監管規定,降低合規風險。
探索市場化運作
兩家股份行興業銀行、平安集團在2015年末陸續成立興業數金、金融壹賬通,成為業內成立時間最早的兩家科技子公司。隨后商業銀行成立科技子公司的步伐逐漸加快,從每年成立兩三家的速度起步和發展,至2020年達到當年新成立8家科技子公司的巔峰,發起設立科技子公司的銀行也從國有行、股份行等大行向城商行、農商行等區域行蔓延。 近三年銀行成立科技子公司的腳步明顯變慢,每年僅有一家科技子公司成立或獲批。至2024年,僅微眾銀行旗下微眾科技獲批設立,成為首家民營銀行科技子公司。據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不完全統計,目前銀行系金融科技子公司數量已達24家,其中也包括平安集團旗下平安壹賬通、光大集團全資子公司光大科技、控股股東已由浙商銀行變更為浙金控股的易企銀科技等。 在成立之初,科技子公司的業務定位即為服務母行、輸出同業。中金公司此前在研報中指出,科技子公司以服務母行作為短期目標,在初期以服務本行業務為主,包括承接母行的數字化轉型任務,承擔母行數字化研發的任務。長期則致力于輸出同業,隨著科技服務能力提升,逐漸過渡到輸出同業作為主要營收來源。一位行業分析人士對記者分析,成立科技子公司管理和運營更靈活,同時也可以解決當時銀行科技部門成本較高等問題。“當時一方面銀行覺得科技部門成本太高,也沒啥成果,另一方面科技部門也想要自己賺錢。加上銀行審批流程復雜,科技部門作為一個創新的部門發展就很受限,獨立出來也可以逐步探索市場化運作,把軟件開發從成本中心變成利潤中心。”
利潤仍依賴母行
科技子公司從成本中心到利潤中心這條理想的發展之路走的并不順暢。多位行業人士坦言,科技子公司在發展的過程中都在極大程度上依賴于母行,主要業務服務于母行,IT基礎設施、客戶資源等同樣來自母行。這樣的態勢,也為科技子公司的發展帶來各種“成長的煩惱”。“內憂”在于,發展多年之后科技子公司的主要營收仍然以母行為主。由于許多科技子公司業績并未納入銀行財報必須披露的范圍,公開科技子公司盈利情況的并不算多,持續披露財務數據的幾家公司中也有持續虧損的情況發生。 記者梳理了幾家頭部公司營收情況。建信金科是盈利情況較好的一家,2022、2023年凈利潤分別為0.31億元、0.02億元,2024年6月末實現凈利潤49萬元。中銀金科2024年上半年開始披露利潤相關數據,上半年實現凈利潤0.11億元。金融壹賬通獨立上市多年,財務數據較為透明,盡管近年來虧幅逐年收窄,2024年第三季度仍歸母凈虧損0.3億元。博通分析金融行業資深分析師王蓬博認為,科技子公司業績表現好壞參半,但有多家許久沒有披露數據了,一直披露的金融壹賬通持續虧損,雖然虧損在收窄。從主要業務來看,服務母行成為利潤關鍵。“外患”在于,近年來金融科技競爭加劇,科技子公司在新技術競賽中并沒有明顯優勢,同時也面臨合規、數據、技術等諸多新型風險的挑戰。零壹智庫金融科技子公司發展報告(2023)中指出,隨著金融數字化發展越來越成熟,金融科技行業競爭日益激烈,互聯網平臺以及專業第三方金融科技服務公司擁有豐富的客戶資源、良好的品牌認知力和技術實力,在金融科技市場上占據著重要地位,給金融科技子公司的發展帶來挑戰。與此同時,數字科技的發展日新月異,且迭代速度越來越快。國內金融機構的科技子公司,在人才體系、技術積累、硬件資源、數據資源等方面,都面臨較大的限制和挑戰。相對于平臺類金融科技公司和頭部數字科技公司,金融科技子公司在新一輪技術競爭中沒有明顯優勢。
回歸還是保持獨立?
對于銀行系的公司而言,很多情況下合規和穩健是更重要的事,尤其是與母行核心業務密切相關的領域。談及科技子公司回歸母行的原因,王蓬博認為,可能主要與兩方面有關。一方面,可能是市場環境的變化和業務發展的需要,回歸母行可以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避免重復建設和資源浪費,還能整合雙方的資源,降低運營成本,更好地利用母行資源。另一方面則是監管嚴格的考慮,回歸母行可以使金融科技子公司在母行的統一管理下,更好地遵循監管規定,降低合規風險。同業輸出作為科技子公司原本期望的盈利點,同樣包含隱憂。一家北方城商行科技負責人對21世紀經濟報道直言“大行幫小行是美好是理想”,“大行科技子公司的配置很豪華,做的解決方案真不錯。但如果我把我的合作給他們,底層數據、業務邏輯他們都知道了,他們跟母行是通著的,他們母行又在我們當地有支行,這怎么玩?都是競爭對手,在當地大家同場競爭,只要市場不區隔、客群不區隔,很難說大行幫小行。”上述報告指出,金融科技子公司在受益于母行優勢的同時也面臨局限。同行業公司可能會因為競爭關系而避免采用其他金融科技子公司的服務,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子公司的業務拓展。許多傳統金融機構在積極布局科技創新和數字化轉型,但出于對同業競爭、商業機密、數據安全等考慮,較為忌憚同行金融科技子公司,而選擇其他類型的金融科技公司。在此情況下,金融科技子公司面臨著市場份額的爭奪和客戶獲取的挑戰。市場環境和業務發展的變化之下,回歸母行成為科技子公司的一種選擇。但幾家公司的調整是否意味著行業趨勢的改變?調整背后又是否另有深意?諸多科技子公司未來發展將面臨哪些變化?我們還將持續關注。
免責聲明:本文、圖片均轉載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